传承工匠精神,构建高职特色文化体系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字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类型,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快速。高职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是大学框架下的职业导向教育,既要体现大学的文化精神、文化素质、文化知识,还要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模式,其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仍在摸索之中。适时提出用工匠精神整合高职文化力量并形成高职特色文化,意义重大而深远,既能高度契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化、科学化发展,又能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被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里的品质革命,主要是促进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使我国更好更快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来完成品质革命,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精神,就是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也是方向使命,这是高职教育的时代责任。

欲要大国工匠成为品质革命的核心力量,弥补高职文化短板是当务之急。传承工匠精神是高职文化的核心,高职教育要以时不我待的劲头,让更多大国工匠快速成长,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需要。

精确阐述丰富内涵 使学生认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反映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它汲取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包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内容。

工匠精神对年轻学子来说尤其重要,要成就事业,要实现理想,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具有浓厚行业背景的高职教育来说也极其重要,在高职教育渴望形成自身文化的关键时期,学习并传承工匠精神意义重大,根植于石化企业的铁人精神和根植于各个行业的爱岗敬业精神,都是工匠精神的发展和延伸。

高职院校要从工匠精神形成的感人事例和大国工匠的不懈追求入手,用大量图片、情景资料等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给以精确、透彻的讲述,既可以使他们认同、接纳工匠精神,又能够增强工匠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使工匠精神得到传承光大。

借鉴企业文化成果 使学生感知工匠精神

高职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高职文化正处于探索和培育的关键时期,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体系非常重要,把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合起来,可以丰富高职文化内涵。工匠精神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中要善于借力充实自我,在与企业合作中也要善于学习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

走出去,加强教师感性认识,把部分教师派到企业去,让他们现场感悟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再带回学校,释放在课堂;请进来,把工匠们请进课堂,言传身教,把工匠文化渗透在岗位中,在共融互动中催化高职文化的形成,在不断丰富高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使之固化下来、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有高职文化特质的合格毕业生进入企业和社会,会把这种文化同时融入企业和社会,使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理清高职文化本源 使学生接受工匠精神

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前行的不竭动力。这个文化本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指导下的、不同于普通高校文化的文化风格和文化气质。高职院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把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有形的文化形态中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无形的思想意识上体现高职文化的育人理念。

在社会就业方式、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为重要。对广大高职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刻不容缓,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得最完美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其目标就是精益求精、至善至美。

在感人事迹中浸润 使学生传承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要把工匠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把工匠精神教育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抓。汇集工匠精神的诸多精彩篇章,形成多媒体电子课件,形成多系列讲授教材,利用大学语文课或写作课教学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进行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在感人事迹的浸润和个体体验的认知中获得心灵的震撼,感知人性中本能的善意和感人的匠心故事,进而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并汲取其中的文化能量,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升华,达到心到静处人自雅的境界。

同时,要以工匠精神传承为主导,组织整理并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体系。通过编写校史、提炼校训、书写校志、建章立制等方式,使高职教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得以具体彰显,不断感染、浸润师生的外在与内心,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