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职院 “优良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名单揭晓

信息来源: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党员干部在优良家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党员干部清廉家风促清明党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清明政风建设,近日,我院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优良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活动。

  本次活动,共收到全院教职工投稿28篇。六位评委分别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对28篇文章进行评比打分,最后来自宣传统战部林顺娣荣获一等奖;行政办公室蒋德志、机械工程系叶天南荣获二等奖;机械工程系张佳、信息工程系陈意如、管理工程系徐姿荣获三等奖,另10位老师获得优胜奖。

  开展“优良家风故事”征文活动,就是通过传播优良家风,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现将获一、二、三等奖作品刊发如下:

一等奖作品1篇

晒晒我家的家风

宣传统战部 林顺娣

  不是这几年父母接二连三的生病住院,我从没去思考过我家还有什么家风。毕竟我出生既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富商官家子弟,而是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祖辈都是农民。家里的长辈们没有成文的训诫言辞,更没有什么世代相传以示警诫的信物了。因此,每年单位开展“家风家训”征文活动,我都会莞尔一笑,觉得这是“大家”风范,而跟我这种“小户人家”毫不沾边。今年破例,我想写点东西,晒晒我那“小户人家”的家风。

  我兄弟姐妹五人,我排行老四,上有大哥大姐二姐,下有弟弟。如今,我们都不再年轻,一个个都过了不惑之年,父母也近八十高龄。这几年来,父母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最让人心疼的是他们时常会摔伤骨折,每隔半年不是父亲就是母亲要住进医院,每次治疗就是二十多天,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陪床护理中,我发现我们家也有家风——那就是孝顺。

  记得今年三月初,父亲外出不慎摔伤,伤情较重,救护车送往医院时,脑部出血过多,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在广东工作的大哥、弟弟知道后,他俩商量必须有一人回来照顾老人。商议后,决定大哥回来。当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校还没开学,我义不容辞地回去照顾父亲。大姐的工厂也由于疫情没有开工,就这样,我们三人成了照顾父亲的主力军,其他的成员有空就去换班。

  考虑到我睡眠不好,大哥大姐只让我买菜做饭,负责父亲的饮食搭配,他俩则在医院白天晚上轮流看守。父亲身体素质还算好,治疗两天就慢慢清醒了些。我们开始乐观起来,医生却郑重地提醒到:“别看病人现在状态好,随时都存在风险,有失忆或失语的可能……”

  为了避免意外和风险的发生,大哥买来有关脑部护理的书籍,依葫芦画瓢似地学着给父亲做康复——讲故事、按摩、手部理疗……为了跟大姐无缝对接好对父亲的护理,大哥用硬纸板徒手制作了一张张护理表格,在表格里清晰地标注上什么时侯做头部按摩、什么时间做身体按摩、什么时候给父亲讲故事、什么时间泡脚……每完成一件便打个勾。就这样逐一逐条的,日复一日地对照执行。

  第27天父亲出院时,护理表格由1张变成了厚厚的16张,每张表格里都记录着老人康复的点点滴滴,也倾注了大哥大姐对父亲浓浓的爱意与无条件的孝顺。

  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父亲康复得很好,用医生的话来说:这个老人刷新了他的行医记录,所有摔重伤后病人出现的并发症,老人一个也没出现。其实,这一切又何尝不是我们兄妹几个艰辛护理的最好证明呢!

  出院后,父亲特别心疼大哥大姐,逢人总是说,这段时间他俩辛苦,晚上没睡个安稳觉,只要他一翻动、呻吟身上痛,他俩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都会立刻起来给他按摩,一直按摩到他入睡为止。

  其实,这样的“孝”在我们家早已成了习惯。父母对待祖辈们也是这样,受着他们的影响,我们五个子女都愿意做孝顺的儿女,并且愿意将这份爱传承下去。

  如今,“孝”的接力捧已经传承到了下一代,传承到了孙辈这一代。就拿我第二个外甥来说,他和我父母同住一城市,只要老人家不舒服,他就带着就医、拿药,送饭、送菜,事无巨细,样样想到。大哥和弟弟都自豪地称他是父母的最小“儿子”,最会照顾老人。

  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我们兄弟姐妹以及嫂子、弟媳、姐夫相处都非常融洽,赢得了亲友和邻里的一片赞许。

  此刻我想:家风家教是一种传承,是一个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它可以不拘泥于文字的限制,但一定是一辈人一种不经意的善意行为,亦或是一句随口而出的经典话语,约定了晚辈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而逐渐形成的优良品德。

 

二等奖作品2篇

父子的传承

行政办公室 蒋德志

  说到家风家训,我们家是肯定没有那种世代相传、上墙成文的东西。要说咱家没有家风,我也是不认同的。在父辈和长辈的身上,我分明能感受到众多传统家风在他们身上奇妙的集合。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算是老辈当中很有学问的,须发皆白,慈眉善目,不精于农活,写得一手秀气的毛笔字,小时候偶尔回老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对着一大群孙辈念叨,大意是“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读书,勤勤恳治家”。

  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老爷子念叨的这些话语,是为我父亲量身定做的。

  父亲算是与共和国同成长的那一代,在他的身上,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父亲自小就独立性强,从高小起就住校寄读,中考成绩优异,成为万年中学高中部首届学生,因出身问题高考落榜,次年又遇“文革”,不得已,携笔从戎,成为了一名卫生员,后复员至上饶,分配至地区人民医院,直至退休。

  父亲学历不高,但勤奋好学,医术高超,他军人出身,性格耿直,行事爽快,这种出身与性格的组合,也就注定了他走不了很高,父亲在单位经历了从高光到暗淡的那么一段历程,直至退休。

  几十年的起起伏伏淬炼了父亲的品格,虽然他身形瘦小,脑门早就谢顶,但在我们兄弟眼中,父亲就是一座山,宽厚稳健,他的见解独到,有前瞻性。

  对于家人,父亲充满了责任感。对父母,只要条件允许,他会不辞辛劳,一睹为安,当年交通不便,从万年到上饶,要费时一整天,那时的收入微薄,父亲总会节衣缩食,想法孝敬爷爷奶奶,爷爷人情练达,深知儿子在外不易,与父亲约定,家中如无特殊情况,一般的婚丧嫁娶,一概不用理会。爷爷的理解宽容为父亲解了围、救了急,要知道,九零年代之前,大家都不富裕,工资普遍还在二三百元左右。

  对亲戚朋友,父亲不嫌贫爱富,能帮则帮。在我印象中,儿时随父亲回乡探亲,他就没有空暇的时光,基本上都是在给别人看病中度过的。父亲告诉我们,农村不仅穷,而且缺医少药,老乡生了病都是能扛就扛,通常都是小病拖成了大病,父亲回乡,极为忙碌,只有夜晚,才有时间陪爷爷奶奶聊天。

  父亲不仅为人看病,对于那些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的,他经常是往家里带,帮他们联系住院,并在我们简陋狭小的家中为他们提供住宿,母亲也是很厚道的人,对治病的乡亲她是尽力支持,父亲总是说,农村可怜哦。

  对家人,父亲是主心骨,是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的大山,用当下时髦的话说,父亲体现的就是责任担当,我是体会最深。

  我自小体弱,出生月余,就查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我是家里最沉重的包袱,据母亲讲,我三岁以前,身体极弱,几乎月月住院,那时,父亲月工资20元出头,母亲收入更低,计件工资,这边母亲要请假照顾我,没有收入,另一边父亲的工资要付住院费,入不敷出,连续几年都是当月发了工资,先还上个月的借款,然后再去借。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父母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不幸的是,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有限,先心只有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的医院才能手术治疗,而且风险极高,关键是挂不上号。直到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住进了上海中山医院,经过一个月的住院等待,七天的ICU生死相搏,手术取得了成功,我获得了重生。然而代价也是巨大的,父亲一共向亲戚朋友借了四千多元的外债,为此,父母还了整整七年,那年,父母亲每月的工资总额不超过一百元!

  在父亲身上,渗透着着读书人的基因,尽管时代所限,他未能如愿入高等学校深造,但他酷爱读书,学习的习惯深深感染着我们,我们家里穷,但小时候我们想买书,父亲从不吝啬;几十年来,父亲一直坚持自费订书刊,每日阅读不止。

  对于学习,父亲有着深刻的认识,父亲一直告诉我们,现在的年代,是知识的年代,低学历是混不下去的。我和弟弟的起点学历都不高,在他的督促下,我们几乎没有停顿就把专科和本科学历给拿下了,事实证明,父亲是正确的。

  父亲长于农村,出生军人,生活的苦难压不倒他,虽性格有些固执,但品格坚韧不拔,他退休十几年,退休金足够其消费,但他仍然节衣缩食,平时除了与老友打打牌,看看报,最大的爱好是开荒种菜,春夏秋冬,蔬菜品种和数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的餐桌,这一点令我们兄弟俩极为佩服。

  春来暑往,四季轮替,不知不觉,我也人到中年,从镜子里端详自己的面容,头顶见秃,须发也渐现斑白,闲暇时,咀嚼回味爷爷当年的唠叨,想想父亲这一辈子,可不就是爷爷那些话的印证吗?想想自己和弟弟,平日的行事风格,多有父亲的影子,母亲在世的时候,总是抱怨,你们兄弟俩这臭脾气,像极了老子。

  对呀!我突然领悟到,这就是家风啊,好的家风,看不见、摸不到,却能真切体会到的存在,它不需要写在纸上、刻在碑上,我们的为人处世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他会自觉传承,在代代的父子间一直延续,直至浸染了兄弟、姐妹、夫妻乃至一代代家族。

“贼”

机械工程系 叶天南

  车站出来,朝南走五百米再右转。落日余晖透过路边水杉,像握在手上的沙泄下来,撒在我白色衬衣上形成明暗交错的斑点。路边金色的稻禾,托着饱满的谷粒;水渠两边长满芦苇,风一吹芦苇荡开,稻香也阵阵袭来;近处的山岗,远处的山峰将我包围,沿路一直往前便可以到祖母家。

  在城市上学和工作的这些年里,来看祖母的次数与日俱减。恰逢国庆,于是毫不犹豫就这样出发了。

  奶奶耳朵不好,又患有一定程度的兹海默症,身体虽然硬朗,但沟通极其困难。

  我说:“奶奶,我来了。”

  她:“喔,你刚刚放学吗?

  我:“十一节呢。”

 “ 没上学了,都工作好多年了”,爷爷在旁边帮腔。

  奶奶哈哈笑:“我好笨,这都记错了,以为还在上学呢。”

  我转身去厨房喝碗水出来,她又问:“南南,你哪歇回来的啊?几年级了?”

  我说刚刚回来,她又说今天放学这样早吗?我只得又一遍和她解释我多大,做什么工作,从哪里来......

  接触过阿兹海默综合征症的人都知道这个病症状之一就是健忘:吃没吃药,吃没吃饭转眼就忘,认错人,不识路,重复,重复,重复......所以必须有人随时照看,在长时间的照应里考验的不仅是监护人体力,最容易被摧毁的是耐心。而爷爷年纪也大,自顾不暇,照顾她们的任务自然落在父母辈身上了。

  去年有段时间是母亲在照顾爷爷奶奶。期间有次看到妈妈偷偷抹眼泪,说奶奶骂她骂得很凶。起因是奶奶的一双雨靴不见,然后到处找不到。

  奶奶咕哝:“这鞋子昨天刚穿能不见?真是好笑。”

  爷爷:“昨天天晴,你怎么可能穿雨靴,而且你根本就没有雨靴。”

  奶奶凶起来:“我自己有没有鞋子还不知道?要你说。肯定是被偷了,家贼难防啊。”

  爸爸也解释说奶奶压根就没有雨靴,很有可能是二十几年前买的,在她记忆里出现了时差,越久远的事情反而更容易清晰。

  奶奶更凶:“你们都串通起来蒙蔽我,我知道谁拿的,你们不说我也知道,又没有别的女的来我们家。”意指妈妈拿走了。

  而这几天就只有妈妈一个女性在场,所以断定是妈妈“偷”了。任凭妈妈怎么解释都没有用。

只得宽慰母亲不要计较,但是委屈的泪水在她眼里攒不住。

  妈妈倒是清明,转而说:“照顾老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以前你奶奶照顾你太祖母忙前忙后我都看在眼里。而且我和你爸结婚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孝敬老人,我一直践行这个承诺,即使是“贼”,就继续“偷”吧。”

  时间是贼偷走了记忆,我们又何尝不是披着斑驳的外衣以小偷的身份和时间对抗呢?


三等奖作品3篇

洁自律传承家风

机械工程系 张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良好民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便在依法治国的当今,家风教育仍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广大家庭都应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想起在我任教前,奶奶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奶奶就是我的廉洁榜样,她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名普通的教师,她为人正直、兢兢业业,工作中从未出现任何差错,她淡泊名利,不刻意追求职称、职位,在她退休前为照顾长期患病的同事,把晋升高级教师的机会让出来,当时家里人甚是不解,但是奶奶很坦然从未后悔。她勤劳简朴,从不铺张浪费,看似小气其实大气,我还记得有一次奶奶领了工资,着急回家烧饭,也没有认真清点,晚上忙完了一点工资,发现多出十块钱,十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钱,但是她啥都没想,拿起钱就冲出家门,连夜把钱交还给了会计。奶奶就是通过这些言行深深的影响和感染我们一家。

  我爸爸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供销社从事仓库管理员,当时供销社的商品覆盖面广,五金、百货、粮油一应俱全,那个年代普通家庭物质比较贫乏,但是面对仓库的货物,我爸从未有过小心思,白天要做好出入库账目,晚上还有守夜防止有人偷盗。他有几个比较好酒的朋友,就曾出过一个馊主意,说把仓库里时间比较久、包装又破旧的酒坛给敲个洞报损耗,然后就拿出去喝掉,这样做绝对天衣无缝。但是被我爸给严厉拒绝,从此我爸又少了几位“好友”多了一个“傻帽”的外号。“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用来形容我爸我觉得再合适不过,后来他不管是外出采购还是做账,所有账目清晰一目了然,深受领导同事的好评。

  我的爱人是一位教师、一名中共党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经常问自己“作为党员,我合格吗?”“作为教师,我称职吗?”严于律己,事事在先,是她的原则,她从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平公正,情系师生,乐于助人,作为一名干部,手上是有点权力,但只要碰到有人请她吃饭送点东西给她,她都会讲明原则,婉言谢绝,始终把廉洁记在心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家庭若不兴廉洁家风,贪腐病毒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人若意志不够坚定,幸福大厦就会轰然倒塌。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传承好家风,助力中国梦

信息工程系 陈意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之际,家风建设又再次成为了时代热词。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之后,家风是什么,成为了社会思考的热点。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教、家训、家风,不管是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包拯的《包拯家书》中“后世子孙仕宦,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还是《曾国藩家训》中“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都在围绕着一个重点,家风是正其身、修其心、养其德的第一堂课,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我的家风是什么?

  从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里读懂家风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一直是我家无时无刻不在弘扬的美德。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我家一直在牢牢坚守节约粮食,抵制浪费这一原则。碗中剩菜剩饭要吃完,外出就餐不讲排场、不好面子,打包更是必要之举。一个个生活的小细节传承出的是一个家庭克勤克俭的良好家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是成长在这样一个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家庭里,所以在习总书记对餐饮浪费行为发出令人痛心的感慨时,我更能够理解习总书记的那份痛心,更会身体力行地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

  从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里传承家风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文明礼貌是一个人行为处事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个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如果说文明礼貌犹如一张通行证,能让我在这个社会上自由行走,那么诚实守信就是一张快速通行卡,能让我享受到VIP待遇。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这一良好家风,也正是因为诚实守信我赢得了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可。每当因为讲文明,守诚信而能享受着VIP待遇,从而快速完成工作时,我就暗自庆幸并感激这股朴实的家风。

  从舍生忘死、保家卫国里弘扬家风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7万多战士战死沙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十分光荣的一件事是,我家就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我的爷爷。写下这篇文章时正值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家里收到了国家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当我打开那枚纪念章,我感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我知道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来自爷爷那辈英雄的力量,是一种舍身忘死、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是一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年轻一辈的我们必须将这份无私奉献的力量继续传承下去,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将这份爱国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去。

  今天,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于国于家,我们都应努力传承优秀家风,认真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传递国际名片,在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勤俭节约好家风

管理工程系  徐姿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短短一句话看出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勤俭,勤:就是勤劳;俭,就是节约不浪费。

  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有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甚至节俭到了“抠门”的地步。从小我们吃饭就要求饭碗不能剩饭粒和菜;洗菜、洗米、洗衣的水要用来浇菜或冲洗厕所;人走一定要关灯、关风扇等等。小时候不懂节俭的意义,看到爸爸吃我剩下的米饭,妈妈把淘米水存起来的时候觉得太小题大做了,但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耳提面命下,勤俭节约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习惯。

  曾经看过一篇题目为《餐厅的一张罚单让我们中国人汗颜》的文章,写的是作者去德国考察,接风的同事带他们在餐厅胡吃海喝,最后还剩三分之一的食物没有吃掉,结账后,几个白人老太太说他们太浪费了。他们觉得好笑,说老太太多管闲事,说他们花自己的钱吃饭,剩多少,关你们什么事?老太太叫来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并告诉他们:“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们自己的,但是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

“钱是你们自己的,但是资源是全社会的。”说的太好了,让我理解了“抠门”的父母,也更深刻理解勤俭节约这一家风的深层次意义。自小学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甚至跟着父母插秧、割稻子、打稻、晒稻谷,清晰的了解每一粒稻米在端上餐桌之前都要经历育秧、打田、插秧、锄草、施肥、生长、抽穗……一系列过程,感受到每一颗粮食的生长都是汗水的浇灌,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长大后工作后,亲身体验到每

  一种食物、每一件物品、每一份财富都不是唾手可得,需要付出自己的双手才能获取,更加懂得要珍惜社会资源,不要浪费一分一毫,这是对自己及他人劳动的尊重。

  在大力倡导节俭养德新风尚的今天,每个人都要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价值观,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