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日报刊登我院方志敏研究社调研文章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字体:

      导语:2022年1月10日,上饶职院方志敏研究社成员在弋阳县委党校副校长诸葛方林的陪同下,前往弋阳追寻方志敏等人战斗的红色足迹,考察了丁山、祝家红军总医院、黄开湘故里、信江特委、方胜峰会议旧址等地。调研文章《红村》刊发在2022年2月19日《上饶日报》第3版头条。

​红 村

科夫  李臻

  丁山村,这个坐落在磨盘山中的小村庄,是当年方志敏坚持革命斗争的坚固堡垒。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潜回家乡发动群众,带领大家“重起炉灶,再来干吧!”,正当紧锣密鼓准备秋收起义,大劣绅张念诚带领白军疯狂扫荡,革命者不得不躲避到这个山高林密的地方。方志敏利用同学关系,早就在这里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以毛竹做纸为生、生活贫困的农民,被方志敏闹革命、救穷人的思想和勇敢侠义的人格魅力吸引,纷纷支持革命。方志敏鼓励大家:“革命一定会成功,革命成功了,要首先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全村100多户农民,全部参加革命,家家有人参加红军。正是有了丁山村,红色的火种才有了绝地反击的希望。打量着这个不凡之地,深深被革命先烈的英勇和群众的无畏精神感动。山头环绕,竹海苍碧,犹如群众声势浩大的力量汇集。来到北面山坡,一棵香樟、苦槠、红豆杉根系盘结一处、形如一体的奇树,傲然挺立,身形巨大,被当地群众喻为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三位志士并肩战斗的形象。仰望东面山腰两株巨枫,村民说:“树下一块平地,是方志敏给群众开会、讲革命道理、战斗出发的地方。”丁山村民,如今绝大多数已落户县城,或迁居山下,住上楼房,早过上了幸福生活,村里只剩四位留守老人,一位余姓老人说:“解放后,我们没房,政府给我们造;没有牛,政府给我们发,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真的像方志敏说的那样,给了我们好生活!”脸上难掩激动之情。的确,党团结人民革命的历程如在昨日,对人民的承诺也已越来越多地实现了。

  山脚祝家村,一栋白墙灰瓦的土木平房伫立在一块平地上,低矮、陈旧的模样并没有掩盖它曾经璀璨的光芒,当年赣东北红军总医院的所在,军民一心、齐力奋发的特殊据点,翻滚过多少奇迹般的风云。1932年8月开始,红军总医院适应政治和军事形势变化,积极开展伤病员救治工作,医院下辖4个分院,最多时收容2500多伤病员,员工达到700余人。百姓鼎力相助,繁重的后勤服务、采运药品、采挖和制作中草药、运送伤病员等事务,都有来自各地的群众主动参与,信念的力量汇成一股洪流,在此发光发热,不少伤病员还寄放在老百姓家中,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医院也不忘鱼水情谊,经常为村民把脉问诊,送医送药。热情围上来的村民告诉我们:“那时候,老百姓和红军就是一家人!”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1月,总医院迁往德兴,年底,又随军整编,主要医护人员北上,伤病员绝大多数分散到群众家中治疗、保护。天然的屏障,细心的呵护,红军战士再次走向战场。

  驱车前往方胜峰,探访著名的方胜峰会议旧址。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写道:“这次会议,的确是赣东北苏维埃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会议……”1928年6月25日,为了统一党内思想,明确斗争方向,在弋阳、横峰交界处方胜峰(当时叫庙山)的一座破庙里,方志敏主持召开了两县县委联席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邵式平、黄道、吴先民等20余人,会议总结了转入游击战争以来的情况,讨论了就如何应对当前严重形势的问题,批判了团省委特派员庞云飞“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否决了将队伍带到根据地外流动游击的意见。方志敏提出坚持根据地斗争,依靠群众、与群众共存亡的意见。耗费一个多小时,我们在雨雾蒙蒙中吃力地爬上山峰,来到一座旧式土木瓦房跟前,禁不住为彼时敌人重压下、奋力抗争的英杰们呈上由衷的敬意。草木森森,云飞苍茫,四野寂旷,路在何方?光明不是庙里菩萨的慈悲,求之即来,而是远天、群山那边的海,浩瀚却不知方位。菩萨已被移走,厅堂摆上了木板条钉成的长方形简易桌子,上面放两只竹篾外壳开水瓶和若干茶碗,看去像是开会的场景。我们轻声议论,那天,那些扮装成香客的人来此秘密开会,怕是连这种条件也是没有的,或是坐的坐,站的站,围作一团,极力压低嗓音争论、决策。所幸,他们的精神犹如穿越迷茫雾障的天光,投射在这片山山岭岭。方胜峰会后,在方志敏、邵式平指挥下,工农革命军取得了金鸡山大捷,一扫悲观失败的阴霾,群众的革命热情被重新点燃,赣东北革命形势逐渐好转,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漆工镇,还有两个颇有意义的村落,一个是方胜峰山脚的枫树坞,这里家家有烈士。我们来到这里,瞻仰村东山脚长眠着的一位烈士——龙志光。随行的弋阳县委党校诸葛副校长动情地讲述:龙志光,贵州人,1903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投诚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连长、团长、旅长等职,1931年11月,他带领红军第五次围攻敌夏家岭炮台,不幸牺牲。诸葛副校长边说边指着不远处山腰另一个曹姓村落,语气低沉地说那是另一位烈士——龙志光妻子曹林花的娘家,在龙志光牺牲后的1933年,曹林花在葛源被敌人抓住杀害,两位烈士没有后人,村民主动将孩子过继给他们,作为血脉传后。立在烈士墓前,我们陷入深思:大地有情,百姓不忘,就让这对烈士情人在九泉之下永远相伴吧!

  另一个村子叫里直源,是方志敏烈士唯一的女儿方梅寄养的村庄,方梅在此平安生活十八年而未被敌人发现,全赖养父养母的悉心照料和村民的守口如瓶,如果稍稍走漏风声,她将难以顺利生存。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新生儿又年幼体弱,方志敏妻子缪敏最担心的就是女儿挨不过那个严寒的冬日,方志敏安慰道:“生于严冬的梅花,恰恰也是生命力最最顽强的!”,遂取名方梅。流连在方梅出资建在村口的“哨棚”旁,大家真切体会到她对故土人民的感恩,正是群众的养育和护佑,才有了烈士后代的今日。

  踏着烽火岁月的遗迹,一路瞻仰,一路感怀。